本来《西顿动物记》是我给上一届四年级的推荐读物,这几天没有书给纯熙讲了,看着这套书也还算有些图,就试着给她讲一讲。没想过她特别喜欢听,比对歪歪兔那一套的兴趣明显更加浓厚。
讲完第一部分之后,磨着让我给讲第二部分。而且我从她的反应来看,的确是听得懂。
首先是评价。“妈妈,那个管牛的(她大概是记不肯特中校这个名称)真坏,他可以告诉那个熊妈妈以后不要再伤害他的牛了,为什么要打死她呢,剩下小熊们多可怜呀!”这个感情投入还是比较多的,看到华普被捕猎器夹伤的地方她还捂着眼睛,不忍看图。
其次是提问。“妈妈,越传越广就是越传越远吗?”“差不多,就是意思这件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妈妈,性格是什么意思?”“性格就是一个人的脾气性格,比如说有的人活泼一点,有的人安静一点,有的人爱发火,有的人不爱。”薛法根老师对词语的关注的确是很精准的,孩子们对于词语的不理解是阅读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词汇量丰富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再次是质疑。“妈妈,为什么枪打在华普身上他就没事,为什么熊妈妈和熊弟弟中了枪就死了?”“因为熊妈妈她们被打中的是要害,比如心脏和脑袋,而华普被打中的是腿和肩膀,这是不一样的。你看见过有的人胳膊腿没有了还能活着,肯定没见过脑袋掉了还能活着的吧?”我很高兴宝宝能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这两件事相隔比较远(一件在第一章,一件在第三章),宝宝能联系在一起思考,就说明她的思维有了深度,还试图去抓书里逻辑上的漏 洞。
通过纯熙读《西顿动物记》,我更加明确的一点是,面对某些书单明确规定几年级读什么书,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待。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发展得好,就一定比书单读得要快,要多。像好多书单都认为四年级读《绿野仙踪》,可是我在一年级就给孩子们读了,孩子们不仅读得懂,而且很喜欢。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猜测孩子一定喜欢短的,根据我的观察并不是这样。越长的故事它越生动越具体,孩子是更喜欢的当然这跟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有关系,如果从未进行过阅读的孩子突然读一个特别长的,恐怕他的脑子无法进行这样的深度思维,会感到疲惫,从而伤害阅读兴趣。
这几天我学习《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其中提到——小学儿童,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我就在想,给孩子讲故事,或者说孩子自己进行阅读一定可以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为文字符号不同于图像,它是需要孩子的脑力劳动的。纯熙处于一个学前的阶段,我之前发现她不太喜欢图少字多的读物,可能是她需要借助图画来构建这个故事所营造的情境。而这一次,西顿动物记,图并不多,字却不少,她能喜欢,所以我很欣喜她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了。
另外一点,我还是觉得要给孩子读经典的东西,经典的东西经过多少人的检验,经过时间的洗礼,真的是有它的过人之处的。这一点,我从纯熙和学生的反映,以及个人感受来看,的确是如此。
一点感想,记在这里,与大家共享。教学育儿不分家,我们一起努力!
【西顿动物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棕熊为什么要冬眠?棕熊冬眠和蛇类动物冬眠的区别?23-07-12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5篇)23-03-22
兔子坡读后感(简短读后感20篇)23-03-22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分享23-03-22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精选范文15篇)23-03-22
《小海蒂》读后感(15篇)23-03-22
生命的诗情读后感4篇23-03-22
《泰戈尔诗选》读后感23-03-22
我的战友邱少云读后感23-03-22
《笨狼旅行记》读后感(28篇)23-03-22